经之营之!做城市更新的追梦人——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更新展览及论坛专家视角

来源:非常设计师网 阅读:(1103)评论:(0) 收藏:(0)
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更新展览便以“经之营之、生生不息”为主题,设置五大板块、十七个主题、八十七个案例...
  “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①。”古往今来,无论是城市之规与建,或是事业之谋与划,只要精心设计,用心经营,终会工足事成。

  “日新之谓盛德,生生之谓易”②。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时时有新的东西产生,生生不息,循环往复,革故鼎新,才是万事万物产生的本源。城市之更新亦是一个求变的过程,城市只有在更新变化中才能得以持续发展。
  一座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粗糙到精致、从萧条到繁荣,再到宜居,不仅与规划和建设分不开,且与更新和可持续运营密不可分。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更新展览便以“经之营之、生生不息”为主题,设置五大板块、十七个主题、八十七个案例,通过展现不同区域、场景、类型的城市更新项目,从运营者、管理者、设计者等多重角度来阐述城市更新运营过程中的成果与困境、创新与突破、探索与实践,同时也希望以此激发大众对城市更新与可持续运营的关注与思考。
  城市更新,最早是在1980年初,由陈占祥提出。后吴良镛于1990年提出了“有机更新”的概念,再后来进入21世纪,越来越多的学者给予了城市更新以新的理解与诠释,张平宇的“城市再生”、吴晨的“城市复兴”、于今的“城市更新”等。这些理念不再局限于物质环境,而是包括了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物质与非物质环境的综合整体考虑。通过这些理论和概念,同时结合城市更新的实践,我们不难发现,城市更新与运营密不可分。同时,成功的城市更新与可持续的运营均体现了以下三点:

  1. 以人为本

  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的有机更新首先应该考虑人的需求。

  更新者需研究人与城市和谐的基点,即如何使人与城市更好地相融?城市要宜人居住,宜人发展,同时,这种宜人居住发展的环境与条件,又是人自己创造的。人对城市的依恋和需求是一个不断增长的过程,城市的更新和发展也是不断满足市民需求的过程。

  更新者需了解“为谁而设计”以及“满足谁的需求”?通过大数据分析、调查访问等采集使用者的行为方式,对其需求更加了解。从细节出发,从一点一滴考虑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小到每一处公共空间、每一个垃圾桶、每一块指路牌,大到社区改造、社群营造、公共场所改建,一切以使用者为本,是城市更新的立足点与归宿。
  2. 共建共享

  在这个新运营时代,城市更新不是独舞,是多方参与角色的共建、共治、共享,是持续更新后的共同成果。

  管理者、投资者、设计者、建造者、运营者、业主,每一个人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城市的更新与可持续运营,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对内平衡各方需求,对外打破层层壁垒,从而使区域价值得以增值,城市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得到提升。

  此次设计周展示的“大遗产观下的城市更新”“城市更新与社区美好生活”“更新运营与场所营造”几大板块,以实际事例来诠释着如何联合居民、社区、在地商家和社会力量共同深入改造,又是如何共同进行持续的运营。从以天桥、大栅栏更新为例的北京中轴的保护与活化利用,到菜西片区的腾退与可持续运营、隆福寺的更新与活力再现、再到现象级网红——万科小街的再生,以及上海八佰秀的改造利用,共展示40余组优秀设计及运营项目,每一个项目都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从运营者、设计者、管理者、投资者、建造者不同视角出发,从人(圈层社群定位)、文(品牌产品打造)、地(在地引流与运营)、业(业态培育)、场(场所塑造)五大方面,重点阐释更新运营者在改善民生、解决居民问题、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过程中协同合作的方式。
  3. 动态持续

  城市更新,是城市内在的新陈代谢,是发展的一种动态形式。

  现今,我国经历了由投资驱动的增量发展阶段,逐渐转变为以存量资源优化利用的阶段,并将长期处于此阶段。作为未来将愈加稀缺的土地资源,就需要在充分认识更新区块资源与价值的基础上,对其不断进行整合、优化、创新,而实现资源的不断增值和可持续发展,此过程便是动态持续的过程。

  在此更新过程中,唯有不忘初衷,开阔眼界、提升敏感度,不断变化和更换观念与思路,在动态的变化中寻找当下最佳的平衡点,才可将更新内容变为可持续经营。这,是核心,需要我们在未来共同去探索与发现。

  虽,不知未来繁华如何,然,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追梦人。于人,有了城市更新的目标与理想,“经之营之”必将花开蒂落;于城市,会有更多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投身于此,持续运营,“生生不息”。

  ①出自《诗·大雅·灵台》,释义:开始规划筑灵台,先是测量后建造,庶民百姓齐努力,不多几天就建成。

  ②出自《周易·系辞》,释义:“日新”、“生生”就是不断变化,更新。事物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时时有新的东西产生。

  2020北京国际设计周城市更新高峰论坛上,演讲嘉宾有来自国内一线城市的城市更新典型案例的经营管理者,有城市更新行业里的学术专家及设计者等,他们围绕“遗产观下的城市更新与运营”、“城市更新与社区美好生活”、“更新运营与场所营造”、“艺术科技助力城市更新”等五大主题进行了深刻而生动的阐述,引起了现场观众的强烈反响和共鸣。

  以下为整理汇集各位专家针对此次城市更新展览及论坛而作的演讲题目、口号及观点。

  01.康文玲

  国外策展部分专家代表 北京十乐文化公司创始人
  ·演讲题目:《创意激活 旧区焕新》

  ·口    号:文化为创意行动提供了平台,也为城市历久弥新提供了可能,而这意味着要全盘考虑它的整体影响及效益。以这种方式来看待以往的资源,或许有助于为将来预想、启发并建立信心。

  ·观    点:从2017年在北京西店记忆项目与鲁尔工业区Paul Lawitzke先生、雪城大学建筑学院Michael Speaks 院长一起探讨城市更新在北京国际设计周是否可以成为一个可持续全球的主题.......到2019年,得到英国BOP创意城市团队的大力支持,他们刚完成为美洲开发银行提供全球城市更新的40个成功案例,Lucy Minyo女士为我们从其中精选了17个案例,并且结合德国鲁尔工业区以及法国巴黎拉维莱特公园这类十年来已在世界城市更新项目当中引为经典的城市区域型案例。2020年,雪城大学建筑学院师生提供的自2016年以来每年所做的全球城市更新调研测绘的纪录,从中我们选取了10个近年来从设计到运营的精彩示范,完成了今年的国际案例。

  城市更新的概念近30年来已在全球风风火火地燃起了区域创新以及文化保存推动的强大力量!以设计及创意解决城市旧区问题,以新型内容导入既有空间已成为全球城市竞相推动的城市规划策略,期待城市更新主题也为北京国际设计周持续提供以设计引领城市创意的美好国际交流平台。

  02.霍晓卫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副总规划师,遗产保护与城乡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演讲题目:《守望活化  开放包容  DIBO的价值观》

  ·口    号:更新与运营体现了城市作为有机体的生命力

  ·观    点:主要介绍了成立DIBO联盟的背景原因、组织构架、运营管理,以及DIBO的陶溪川实践。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文化引领城市发展进入“新时代”;文化遗产地成为城市最重要的IP;城市经营方式的重大转变:从“房地产”到“金融资产”;可持续的遗产地活化极具挑战。这是成立DIBO联盟的四个主要背景。

  清控遗产DIBO联盟是由清控人居遗产院、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联合发起的平台机构,旨在建立面向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活化工程领域的咨询设计(Design)、投资(Investment)、建造(Building)、运营管理(Operation)一体化的资源对接与合作平台,在文化遗产相关的学术科研机构、政府性平台机构、社会组织与企业之间架起桥梁和纽带。

  DIBO的愿景是坚持正确的“遗产观”,从“政府+学术专业团体”的传统保护主体中走出来,以开放、务实、合作的态度团结有志于遗产保护与活化的最广泛的DIBO社会组织与企业,促进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项目开展过程中各方共识的达成,推动并保障文化遗产地的保护与活化过程中的优质资源对接、高质量落地与可持续管理。

  03贾蓉

  CityliNX设计联城创始人,翊翎资本合伙人,翊翎创新港负责人
  ·演讲题目:《城市更新复杂系统的价值创新与实践——从历史街区到价值创新场域》

  ·口    号:城市更新的价值运营,就是创造和维护让每个人都能更美好,更有创造力且不断演进的价值场域

  ·观    点:城市更新是个多利益相关方参与的,不断更迭创新的复杂巨系统。城市更新的发展可持续,首先要正确理解社会发展所处的代际、城市所处的发展阶段下确定城市更新的目标;其次要平衡不同利益相关方的生态位以及如何参与到城市更新的全过程系统;第三,要不断的创新建构城市发展与运营的原真可持续价值;第四,城市更新更重要的是建构文化代际传承、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智慧生态。

  而在具体的实践中,最关键的是构建城市更新复杂系统的适应性创新与迭代的动态实践路径。我们在具体案例的实践中发现,无论是大栅栏更新计划——历史文化街区的突破式创新与渐进式迭代、新街高和楼宇更新——资管目标下老旧资产商办项目的腾龙换鸟与迭代创新、东外五十六号园区&翊翎创新港——园区生态的价值网络建构与创新,都是在复杂变革下重新深刻理解城市更新的创新、灵活与适应性,建构多利益相关方网络的原真性价值创造。任何城市更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仅在于文化、社会、经济多元目标下的效率提升、成本优化、体验增强与创新促进,更重要的是对于“人”这一主体的极大关注,以及承载向社会输出价值功能的场域载体。

  有机动态的迭代更新与创新实践路径是城市更新项目在模糊中探索系统韧性与持续有效价值的重要路径。我们需要深入了解与认知城市更新大环境与项目本身,并分析不同方面的目标体系,构建不同主体协同的机制与利益关系网络,采用自上而下刚性目标与自下而上弹性迭代相结合的路径,维护好系统目标与不同阶段的动态平衡,同时基于创新与小微实践的不断迭代,找到具有真实价值反馈结果的有效行动路径,方可形成具有代际传承与生态智慧的城市发展可持续。

  04高轶

  北京金恒丰城市更新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演讲题目:《“新”城市保护更新模式探索》

  ·口    号:城市更新就是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提升社区的公共环境,创造片区的商业生态,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

  ·观    点:通过“菜西项目”实践探索城市保护更新“新”模式。(1)新总规——老城不能再拆: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北京老城是首都历史文化的精髓所系(2)新政策——申请式退租:老城区降低人口密度新尝试,充分尊重居民个人意愿;(3)新模式——盘活城市资产:企业策划,居民参与,共同挖掘老城价值。培育专属品牌,搭建资源平台,拓展增值服务。

  菜西试点的价值和意义在于落实了指示,践行了总规,惠及了居民,保护了风貌,改善了环境,盘活了资产。“菜西项目”的总体目标是三年亮相、五年完善,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提升社区公共环境,创造片区商业生态,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最终目标是探索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城市更新道路,让老胡同里的老居民过上新时代里的新生活。

  05丁平

  北京创意亮点五十五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
  ·演讲题目:《我还是从前那个“少年”》

  ·口    号:城市一直自己在更新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去引导和迎合,而不是翻新。

  ·观    点:城市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城市是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创新之地。面对城市更新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探讨的是:谁是这个城市的深度使用者?经济、文化乃至城市精神的代言人?这一群人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我们要不要把他们留下来?如果一座城市没有办法留住年轻人,那这个城市会是什么样子?而城市一直是那个少年,我们需要了解的是:当那个少年老去时,新的少年会回来,而此时,城市自己就在更新了。

  北京亮点文创园正是基于这种理念而设计营造的。面对那些高大上的词汇概念,我们应该保持警觉,比如说智慧城市、科技城市等。在生活忙碌、信息爆炸的当代,我们能不能不要活得那么用力?而是真正从一个人的画像开始去打造一个地方,从一个地方打造一座城市,让城市留下一些温暖,让年轻人留得住。让他们在这里不仅可以生活,也可以创造财富;同时让父母也可以很放心地看到自己的孩子在这样的地方工作。而我们心里也很欣慰,他们在这里变得很实在,不那么浮夸,不那么着急。

  06郭冰

  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西城分局规划编制与城市设计科副科长
  ·演讲题目:《“西师联盟”——责任规划师的西城模式》

  ·口    号:(1)责任规划师制度是一种创新,未来责任规划师将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充当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2)责任规划师制度是一种创新,要像经营社群一样管理责任规划师,让责任规划师在工作中获得价值认同、价值增长和价值回报。

  ·观    点:(1)随着北京城市建设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新时代,加强规划建设管理的统筹协调和围绕四个中心建设的城市品质提升成为了当前的核心工作内容,同时也是基层治理向精细化转型的过程。责任规划师制度作为应对转型的一项重要举措于2019年被正式提出来。西城区作为首都功能、历史文化名城和核心承载区之一,责任规划师工作的探索启动较早,在充分发挥属地积极性、利用团队协作优势、搭建平台支撑等方面下功夫,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套具有自身特色的西城模式,为全市的责任规划师工作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

  (2)责任规划师制度是一种创新。他以第三方的身份介入到城市更新的过程中,不仅仅只是提供决策者更加专业的建议,还起到了连接百姓与政府之间桥梁的作用。他不光从技术层面为领导的决策把关,更把百姓的真实需求带给决策者,从而使得城市更新项目更能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说,他同时完善了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机制,提升了城市规划设计水平和精细化治理能力,在正向影响城市建设的同时,增加了百姓的获得感。

  07赵幸

  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区域规划所主任工程师
  ·演讲题目:《向阳而生的城市微空间——公益基金助力城市更新实践》

  ·口    号:发现需求、链接资源,撬动城市更新的内生动力

  ·观    点:随着北京城市发展进入存量更新为主的阶段,城市规划建设重点逐渐向人们身边的微观空间环境转移,更加强调公共空间的精细化设计与环境品质提升。其中,小微公共空间作为城市街头巷尾分布最广泛的公共空间类型之一,尽管面积微小,却承载着儿童嬉戏、老人健身、人们休憩交际等生活功能,其更新改造方案更需要精准定位和精细化设计。

  为此,中社社区培育基金携手市规自委朝阳分局、朝阳区民政局、朝阳区农工委、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共同发起了“微空间·向阳而生”项目,尝试以“政府引领、责师带头、居民共建、社会参与、公益支持”为原则,利用公益基金调动社会多元参与城市小微公共空间提升项目。项目依托公益基金和责任规划师制度,精准链接政府、市场及社会各类资源,搭建了孵化创新城市更新实践的灵活舞台。以较小的人财物力成本,不仅推动5个兼具实用性、创新性、落地性及可持续性的微空间改造试点落地,更以公益投资撬动各方可持续跟进投入,取得了切实可见的实施成果与可观的社会效益,形成了“政府引领、社会出资、责师出智、居民共建”的小微公共空间实施模式,为城市更新工作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08王辉

  北京新隆福文化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
  ·演讲题目:《用文化赋能打造老城复兴新地标》

  ·口    号:用文化为首都城市更新赋能

  ·观    点:城市更新需要做足老城的文章、做足文化的文章。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推倒重建,要通过保护历史建筑和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保持文脉的连贯性,留住城市记忆和乡愁,体现人文关怀,这是老城最大的特色。同时也要兼顾升级后的功能业态与目标消费人群的需求。

  “文化+”是老城功能腾笼换鸟、升级换代的有效路径,通过文化为城市更新赋能。要注重引入具有活力的文化艺术机构、艺术家、设计师等,提供贴近市场、贴近群众的文化产品供给,满足市民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避免曲高和寡,实现可持续运营。

  隆福寺街区更新通过一种渐进式的、生长式的、混搭式的、修补完善式的改造,让隆福寺重新融入城市空间,并为隆福寺地区注入新的活力。隆福寺街区更新有力推动了北京市核心区历史文化街区平房腾退和修缮,留住街区特有基因,延续胡同历史肌理,保留北京文化特色,恢复历史建筑风貌,优化整体环境品质,打造静谧宜居社区。不仅描绘了一个老北京的兴衰故事,更是这座城市不断革新的缩影,让传统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中华与世界文明协调共融。

  09崔志鹏

  北京华熙汇智项目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演讲题目:《打造新型街区式商业,唤醒城市活力》

  ·口    号:建筑只是表皮,内容才是灵魂

  ·观    点:设计,只要是服务于人的,都应该把自己先假设为目标客群去体验、感受,而后再设计。商业设计更加复杂,一切出发点都应是服务于运营,而运营也需要有明确的内容去充实。曾经的商业建设都是场(设计,建筑)—人(招商运营)—货(商家,活动,内容),招商和运营过程中大量的拆改,对整体周期亦有影响。改变这一切就需要改变顺序,货(商家,活动,内容)—人(招商运营)—场(设计,建筑)。这样才能提供相对准确的设计输入。

  物业自持,定位准确,业态配比,内容更新,自主IP才能让商业持久。而物业自持是根本,一旦被分割销售,业态无法控制,只会造成小业主的自相残杀。很多商业综合体有着高大上的表皮,而分割销售,定位不清晰,结果就是运营几年后只剩下华丽的外衣。

  华熙LIVE融合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艺术、文化教育、文化生活五大文化业态,以

  全业态“沉浸式互动文化体验”为目标。每个单独的个体中五种业态综合设置,大到片

  区形成华熙LIVE,小到单体的HI-UP,五种业态均贯穿其中。

  华熙LIVE最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内容和综合运营,结合当地情况的强大内容创新能力,

  打造场景,创造多维互动体验,以引人、留住人。

  10张立雷

  北京天桥衡融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
  ·演讲题目:《艺述天桥焕新城市精神文脉  演艺新旧共生交叠》

  ·口    号:充分挖掘历史基因与历史空间,聚焦保护更新利用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互动共生,切实在产业发展利用中推进老城的保护与更新

  ·观    点:系统性梳理街区现状,深入挖掘区域历史文化资源,切实推进老城资源保护利用、业态调整升级、公共服务设施完善、街巷环境改善、历史文化内涵挖掘与发展这几大重要方向。在老城保护更新中紧扣文化传承与文化发展的核心,挖掘天桥区域特色、历史基因,通过腾退、恢复性修建、加强区域设计等,做到对老城的保护更新,聚焦园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打造具有古都风貌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实现老城保护更新与产业运营的深入融合,使天桥演艺区成为国际一流的文化交流之地及北京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重要载体。在服务民生需求和促进产业发展的两大利用原则下,推出“天桥?艺巢计划”和“便民服务体系”两轮驱动思路。艺巢计划是通过打造天桥文化平台,吸引文化产业的流入,在承载和积聚区域内文化资源的同时可导流至艺术社区,形成整体性艺术氛围和体系。稳步实现区域业态提升,促进区域的产业活力再升级。便民服务体系的打造通过在文化助流社区的同时融合在地的居民实在需求,打造属于具有天桥特色文化的便民性服务业态。通过两大实施思路,逐步实施区域产业升级与民生改善,提升区域活力,使之成为演艺区产业布局的重要一环。通过天桥演艺区的持续产业化运营,天桥演艺区文化产业资源集聚,也让我们看到了天桥土壤对文化艺术创作、建筑设计、文创IP、城市历史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依托天桥文化链发展的产业创新,逐步完善智慧多元的产业运营平台,向社会各界发出天桥共生的邀请与信号,邀请各类优质产业资源聚焦天桥,共同推进天桥文化产业发展,聚焦老城更新与产业运营互助共生,撬动天桥历史密码,共同打造新天桥,助力文化中心建设与中轴申遗。

  11杨栋

  北大资源集团文化公司副总经理
  ·演讲题目:《北大资源 文创天竺》

  ·口    号:文化园区借助文化产业运营与建筑美学改造,对城市更新和原有建筑遗存进行活化和赋予新的生命力。相信文化的力量!

  ·观    点:文化园区运营除了具备办公、交流、体验、消费等功能之外,更需要具备传播属性,成为打卡地和文化体验目的地。文化园区首先要有自己的标签和具有自己的特色和竞争优势,通过文化产业布局,以艺术中心为核心,提供文化常识,开展文化交流,恢复历史记忆,与体验手段结合、与科技表达结合、形成文化消费体验打卡的驻留地。

  文化园区持续运营还要考虑生态圈的打造,形成24小时活力园区,配套带有文化属性

  的浸入式消费体验,打造文化艺术旅游消费街区,支持文化夜市发展,促进夜间文旅消

  费集聚。公共文化空间是园区运营活动的主战场,以北大资源雕塑公园为核心载体,在

  聚合国内一线艺术家和国际大师资源,呈现国际水准艺术展览的同时,组织兼具社会影

  响力和经济效益的项目,如建立顺义区文化艺术共享空间、公共美育活动、街区阅读空

  间、文创产业高峰论坛、北大创业训练营、艺术院校科研成果转化等。通过活动打造园

  区IP,吸引城市民众前来进行“打卡”成为新的短游目的地。

  12刘威

  北京万科产品中心副总经理
  ·演讲题目:《北京万科城市更新分享——“摩地楼”的魅力与新生》

  ·口    号:城市更新,既是对建筑和公共空间的重组,也是对生活场景和社区文化的重塑,更是多元共建下社会价值的再造,城市场所精神的复兴。

  ·观    点:城市更新是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是城市资源和社会价值自我调节的体现。城市更新既是利用建造、运营优势发现商业价值的机会,也是多方共建共治,完善城市治理结构、创造社会价值的窗口。

  “摩地楼”的魅力不止于建筑自身的功能重构和业态重组,也在于开发阶段对城市公共空间的重塑,使街区面貌焕然一新,支撑项目区域产业升级;在于运营阶段对生活场景的营造,以社区的美好生活承载城市场所精神的复兴;在于全生命周期中政府、企业、社区的多元共建,以实践城市治理结构升级,不断寻找、发现区域真实需求,创造多维共赢的社会价值。具体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实现:(1)城市形象的改善:形式追随功能,承载产业升级的客观需求;开放的公共空间承载社区生活;搭建街区智慧管理平台,赋能周界环境治理改善。(2)美好生活的营造:寻找区域真实需求,引入新业态和新的生活方式,做好城市配套服务商;将城市公共空间有序重组,以模块化功能分区承载城市公共活动;利用商亭、互动体验、时尚展示舞台等元素,加强商业活力;引入各类艺术品、光电影像、互动喷泉,文化展览等,塑造多元亲民的文化互动环境(3)共建共治的探索:与属地政府和社区深度合作,成立街道党建协调委员会、街道管理委员会、商户自治联盟等共建共治平台,通过党建引领实现共商共治,将城市更新从局部改良到区域空间的整体缝合。

  13黄耘

  四川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学院院长
  ·演讲题目:《艺术的力量介入城市更新探索》

  ·口    号:城市,面临着转变、面临着新的动力。在当下新的变革中我们利用艺术的号召力,充分理解传统,站在现在,面对未来。

  ·观    点:当今什么力量在支配城市形态的生成?不同的城市形态现象反映出什么样的社会价值建构?从“人人互联”到“万物互联”过渡的新阶段,针对万物互联的时代背景下的城市更新,设计师需要通过何种手段与方法来满足多样化的设计诉求?

  现代性作为改变与改善社会力量的理性力量,?对“现时空间”的否定,坚信理性可以超越文化的差异,成为创造人类聚居的基础,这种蕴含道德主张的推论,忽略了现实城市的存在价值。“地景是一张不断擦除重写的羊皮纸”,西南山地环境的“地域性”作为一种“活体”,作为曾经生活方式的载体,怎么样能在现代获得更好的体现?

  城市,面临着转变、面临着新的动力。在当下新的变革中我们利用艺术的号召力,充分理解传统,站在现在,面对未来。我们尝试通过有机更新为城市注入新的拉动力;我们借助艺术的力量这一因素,促进生活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同时,地域性景观与传统技艺的当代演绎在旧城更新中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关注一种情景的表达、一种感情的表达、一种生活的表达。在这样的背景下,“万物互联”给一切设计提供了新的机遇!

  14雎安奇

  著名电影导演,最受瞩目的中国新一代电影导演和当代艺术家
  ·演讲题目:《电影建筑遗产三部曲首部作品《楼》影片节选及创作源起》

  ·口    号:我关心建筑遗产的命运

  ·观    点:作为“活体”文化遗产,老建筑是城市之根、文脉之本、风貌之基、承载历史、不可再生。然而,在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历史建筑保护和利用、继承和发展之间的平衡并不容易把握。拆与建、老与新、文化与经济、现实与情怀,这些看似对立的关系,牵扯着无数建筑遗产的命运。在世界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中,如何让古老建筑留住乡愁、延续文脉,焕发新的活力,是城市建设的重要议题。经过多年探索,社会各界对于保护建筑遗产已经形成了稳定的共识,就是承认历史的变迁,根据建筑的类型和质量,坚持将使用与保护相结合。在政策层面,城市建设也从“拆、改、留”变成了“留、改、拆”,并且更加重视活化利用。《楼》则是通过艺术化的影像表达,客观呈现一批建筑的命运,探讨我国城市更新和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之道。

  15姜洋

  北京数城未来科技有限公司CEO、宇恒可持续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
  ·演讲题目:《面向城市更新的人工智能动态感知技术应用探索》

  ·口    号:天上飞、地上跑、图中看、用心听,让人工智能动态感知技术给城市更新插上科技的翅膀!

  ·观    点:从土地的城镇化到人的城镇化,从增量扩张到存量更新,从大尺度的新城开发到小尺度的街区更新,数据正在变得越来越重要。反观我们以往的城市建设,往往以小汽车为中心,大街区、宽路网,缺乏从人的角度去考虑如何营造友好、舒适的城市体验。你关心什么,就去衡量什么,只有衡量才能去改善它。在唱响以人为本的今天,我们要从人的角度关注并搜集数据,然后解读数据与城市决策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在以人为本的方向上发挥正能量。不是为了数据而数据,一定要先明确目标,然后评估达到目标的更好的方式,同时考虑成本可行性,通过不同方式的灵活组合,大数据与小数据的结合,更好地解决问题,对症下药,让城市更好地运行、居民更好地生活。

  16赵怡

  上海八佰秀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
  ·演讲题目:《“以人为本”,打造现代文化时尚新空间》

  ·口    号:突破载体空间,寻求城市更新与文化创意共生发展

  ·观    点:城市更新不仅仅是拆除与重建,而是通过设计、改造与运营,赋予老厂房老建筑新的生命力。上海的城市更新已经步入“有机更新”的阶段,如何为客户提供良好的体验是城市更新过程中改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过去,具有鲜明特点的,可以体现创意者身份的场所通常被认为是能够吸引创意人群的;如今,能否折射创意办公方式和满足精神向往成为创意人群在办公场所选择时着重考虑的因素。“800秀”文化创意园区在设计、施工、管理、运营的全过程中,始终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追求卓越的用户体验。在设计阶段,设计师及团队以高品质视角为出发点,前瞻性地提出“迎合未来创意阶层,打造舒适办公场所” ;在后期运营过程中,园区重视自身发展的同时,不断思考如何植入新功能促进园区与文化创意集群、与周边社区的共生发展。

  17全建彪

  西安世界之窗产业园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创始人、总经理
  ·演讲题目:《从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的创建看老城更新区域活化与运营的办法》

  ·口    号:城市更新更要考虑城市融合

  ·观    点:从运营的角度看一个城市老片区的更新,我们要讲究两个融合:既要通过保留与新建的对比与协调来保持城市肌理的延续性,这是新旧融合;又要保护与尊重原住民的生活样态,还要从城市空间的开放性角度,让城市的年轻人和游客探访者也能参与进来,提升城市老片区的活力,这是里外融合。

  在城市工业遗存和老旧城区的保护及活化再利用过程中,“微更新,轻改造”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既要保留老建筑和街巷原貌的人文基底,同时又要对空间功能进行转型和改造升级,为老建筑、旧街巷注入新的活力。

  老建筑、旧街巷的有效活化,可以激发其区域带动功能,改变和升级原项目区域的消费形态和活力。同时,在城市更新项目的实操中,要重视项目本身与周边资源的联动和互动,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开发利用。

  以西安老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和西安老菜场市井文化创意街区为例,在项目实践中充分运用“在地运营”的理念,使项目和周边资源互为配套和助力,将项目既打造为城市旅游休闲的新地标,同时又使项目融入社区,成为文创艺术、项目孵化、在地配套和城市记忆的重要载体,极大地丰富了项目的内涵和外延,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多元化的样板。

  18刘悦来

  同济大学社区花园与社区营造实验中心主任、上海四叶草堂联合创始人&理事长
  ·演讲题目:《致广大而尽精微——上海社区花园公众参与式微更新实验》

  ·口    号:社区花园是社区更新和社区营造的绿色起点,它能够顺应并借助自然、土地、社群的力量,支持社区居民自主创生,使社区更新走向有机永续:这就是必须回归到真实的社区生活本身。

  ·观    点:我们团队2014年开始在上海城市更新中进行社区花园市民参与式微更新微治理现场实验,强调以空间为阵地成为社区治理的抓手,陆续至今已经在上海直接参与设计营造了超过90个社区花园,最大的一个面积超过8000平方米,经过我们培训赋能由居民自发设计营造运行的迷你社区花园已经超过600个。这些实验最大的目的是激发市民对于自身环境改善的关注,从关注到开始行动,进而自我参与维护,最终形成自治社团,建立在地组织,参与社区事务决策与实施。

  这个社区花园策划、设计、营造、管理、维护的过程有长有短,总体而言具有一个特色:回归到真实的社区生活本身,顺应并借助自然和土地的力量,支持社区建立市民的自我成就感和相互协同的精神。这些项目一开始是基于企业单位对自身环境提升品牌影响的需求,慢慢发展为街道、社区所接受的社会治理项目,也逐渐从单点的实验,扩展为更为系统的规划,以及更为广泛的全国社区花园行动网络,走向持续的发展之路。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