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行业新闻 > 建筑设计

淳朴人民的智慧结晶——窑洞

来源:非常设计师网 阅读:(22679)评论:(0) 收藏:(0)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
  面朝黄土背朝天,这是西北人千百年来的生活。西北黄土高原上没有足够的木材,也没有石材,连水资源都少得可怜,很难建造出像江南地区美丽的房子。黄土高原可以算是中华大地最为贫瘠的土地之一,但是生活在这里的西北人并没有像自然妥协,没有好材料就就地取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靠着黄土就用土崖挖洞住,中国传统建筑窑洞就在这种情况下诞生,并且作为最有代表性的西北住宅发扬光大。
  窑洞是中国西北黄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这一“穴居式”民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窑洞广泛分布于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内蒙古、甘肃以及宁夏等省。在中国陕甘宁地区,黄土层非常厚,有的厚达几十公里,中国人民创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凿洞而居,创造了被称为绿色建筑的窑洞建筑。窑洞一般有靠崖式窑洞,下沉式窑洞、独立式等形式,其中靠山窑应用较多。过去,一位农民辛勤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就是修建几孔窑洞。有了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业。男人在黄土地上刨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持家务、生儿育女。窑洞是黄土高原的产物、陕北人民的象征,它沉积了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
 
  建筑特点
 
  窑洞建筑最大的特点就是冬暖夏凉,传统的窑洞空间从外观上看是圆拱形。
 
  虽然很普通,但是在单调的黄土为背景的情况下,圆弧形更显得轻巧而活泼,这种源自自然的形式,不仅体现了传统思想里天圆地方的理念,同时更重要的是门洞处高高的圆拱加上高窗,在冬天的时候可以使阳光进一步深入到窑洞的内侧,从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阳辐射,而内部空间也因为是拱形的,加大了内部的竖向空间,使人们感觉开敞舒适。
 
  庄窑
  也叫崖庄窑,它一般是在山畔,沟边,利用崖势,先将崖面削平,然后修庄挖窑。“陶复陶穴”中的“陶复”,指的就是明庄窑,有一庄三窑和五窑,也有五只以上的,宁县瓦斜乡有一个千年大窑洞,占地200平方米,一门五窗,窑内可容纳数百人集会。在董志原、草胜原等大原上,也有利用胡同修庄的,由于崖势不高,有得下挖几米再挖窑,往往形成三面高,一面低,这种庄子被称为半明半暗庄。
 
  土坑窑
  这种窑都在平原大坳上修建,先将平地挖一个长方形的大坑,一般深五至八米,将坑内四面削成崖面,然后在四面崖上挖窑洞,并在一边修一个长坡径道或斜洞子,直通原面,作为人行道。“陶复陶穴”中的“陶穴”即为这种下沉式地坑庄。这种窑洞实际上是地下室,“冬暖夏凉”的特点更为显著。
 
  箍窑
 
  箍窑一般是用土胚和麦草黄泥浆砌成基墙,拱圈窑顶而成。窑顶上填土呈双坡面,用麦草泥浆抹光,前后压短椽挑檐,有钱的人还在卜面盖上青瓦,远看像房,近看是窑,用长方形或正方形石块箍的窑洞称石箍窑。   上面三种窑洞,是自古之间劳动人民通过千百年的生活选择最多的三种。它们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有山崖就建造庄窑,在平地就挖坑建造坑窑,挖出的土也可以建造箍窑。黄土高原的劳动人民虽然想用的资源不多,但是他们深知合理使用资源将资源利用率最大化才是生存之道。当今社会随着资源运输越来越便利,黄土高原上,人们都开始放弃居住窑洞,选择更加明亮且舒适的瓦房。也许有一天,窑洞就会变成一种无人居住供人凭吊的遗迹,但是这种充分利用资源的聪明才智会在黄土高原生活的人们中代代相传。

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本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发现有涉嫌抄袭或侵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3210542184@qq.com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